“十五五”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
2025-08-13 12:54 來源: 責編:張曉丹
(五)突破關鍵工藝與專用裝備制約
重點新材料生產過程中的關鍵工藝和專用裝備是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必須組織實施專項攻關。在高性能纖維制造領域,研發高精度、連續化的纖維紡絲裝備,將纖維直徑偏差控制在±0.3μm以內,確保纖維質量的高度穩定性,滿足高端應用對纖維品質的嚴格要求;開發高效的纖維表面處理工藝,如采用等離子體處理等先進技術,增強纖維與基體的界面結合強度30%以上,提升復合材料的綜合性能。
先進半導體材料制備領域,極紫外光刻(EUV)裝備核心技術的突破至關重要,實現光刻分辨率達到5nm以下,才能滿足芯片制造不斷向高精度、高集成度發展的需求;研發大尺寸半導體晶體生長設備,提高單晶硅、碳化硅等晶體的生長質量和尺寸,例如將8英寸碳化硅單晶的缺陷密度降低至10³/cm²以下,為半導體產業的升級提供關鍵材料支撐。
在新材料成型加工領域,大力推廣應用增材制造(3D打。┘夹g,開發適用于多種材料的3D打印裝備和工藝,實現復雜結構零部件的快速制造,打印精度達到0.05mm,拓展新材料的應用場景;發展先進的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如自動化纖維鋪放、樹脂傳遞模塑成型等,提高復合材料制品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將生產周期縮短40%以上,降低生產成本。
專欄5:新材料關鍵工藝與裝備攻堅計劃
攻堅目標:突破80項以上新材料關鍵工藝與裝備技術瓶頸,實現50種以上專用裝備的國產化替代,關鍵工藝的生產效率提高50%以上,成本降低30%以上,解決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裝備與工藝制約問題。
執行策略:設立100個關鍵工藝與裝備研發專項,每個專項給予2000-8000萬元資金支持。建設5個新材料關鍵工藝與裝備工程研究中心,開展共性技術研究與裝備開發。
時間規劃:
- 2026年,完成工作專班組建與專項規劃制定,啟動研發工作;
- 2027-2028年,攻克一批關鍵技術,部分裝備實現樣機制造;
- 2029年,實現30種以上裝備的國產化替代,關鍵工藝優化取得顯著成效;
- 2030年,全面完成攻堅任務,工藝與裝備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具體任務包括研發高性能纖維的新型成纖工藝,實現纖維生產效率提高60%;攻克半導體芯片制造的高精度刻蝕工藝裝備技術,打破國外壟斷;開發適用于大型復合材料構件的自動化成型裝備,提高生產效率50%以上。
(六)完善新材料產業標準體系
構建覆蓋新材料全產業鏈的標準體系是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需加快推進,提高標準的科學性、先進性和適用性。加強基礎標準研究制定,統一新材料術語、符號、分類等基礎標準,為產業內的交流合作與技術研發提供統一的語言和規范,避免因標準不統一導致的誤解和重復勞動,為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圍繞重點新材料產品,制定詳盡的產品標準和應用標準,明確產品性能指標、質量要求和應用規范,例如制定高性能鋁合金擠壓型材的產品標準,規定其力學性能、化學成分、尺寸精度等關鍵指標,以及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不同領域的應用標準,確保產品在各種復雜應用場景下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加強標準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協同至關重要。及時將新技術、新成果納入標準體系,促進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和廣泛應用,使標準成為推動產業技術進步的有力工具;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升我國在新材料領域的國際話語權,推動我國新材料標準走向世界,如在稀土永磁材料領域,主導制定國際標準,規范產品性能指標與測試方法,提高我國稀土永磁材料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定價權。
專欄6:新材料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工程
工程目標:制定和修訂500項以上重點新材料標準,其中包括100項以上國際標準提案,建立健全覆蓋新材料全產業鏈的標準體系,使我國成為全球新材料標準的重要引領者,提升我國新材料產業的國際話語權。
實施步驟:建設20個新材料標準創新基地,開展標準研究與創新實踐。設立標準制定專項基金,每年投入10億元,支持關鍵標準的制定與修訂。
階段成果:
- 2026年,完成標準體系框架設計,啟動標準制定與創新基地建設;
- 2027-2028年,發布一批重要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創新基地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
- 2029-2030年,完成標準體系建設,主導制定多項國際標準,我國在新材料標準領域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具體工作任務包括制定先進半導體材料的國際測試標準,引領行業發展;建立新材料標準動態更新機制,及時納入新技術成果;開展標準國際化推廣活動,提高我國標準的國際認可度。
(七)實施“互聯網+”新材料行動
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材料產業深度融合,是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建設新材料產業互聯網平臺,整合原材料采購、產品研發、生產制造、銷售服務等產業鏈各個環節,實現信息在全產業鏈的實時共享和協同運作,大幅提高產業運行效率,通過平臺可使供應鏈響應時間縮短50%以上,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市場反應速度。
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新材料研發數據、市場數據、應用數據等海量信息進行深度挖掘,為企業研發決策、市場開拓提供精準支持,例如通過分析市場需求數據,引導企業開發適銷對路的新材料產品,可將新產品開發周期縮短30%以上,提高企業創新的成功率和市場適應性。
開展人工智能輔助新材料研發具有巨大潛力。利用機器學習算法預測新材料性能、優化材料配方和工藝參數,能夠有效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研發效率可提高40%以上,加速新材料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進程;推廣智能制造在新材料產業中的應用,建設智能化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控制、質量在線監測和設備故障預測維護,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穩定性,產品不良率降低50%以上,提升企業的生產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
專欄7:“互聯網+”新材料融合發展專項行動
行動核心:培育100家“互聯網+”新材料示范企業,建設5個國家級新材料產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規模以上新材料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90%以上,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80%以上,形成完善的“互聯網+”新材料產業生態。
推進策略: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對示范企業給予300-500萬元的資金支持,對國家級產業互聯網平臺給予重點建設支持。開展“互聯網+”新材料應用場景大賽,激發企業創新應用活力。
時間安排:
- 2026年,確定示范企業名單與平臺建設方案,啟動專項行動;
- 2027-2028年,示范企業取得顯著成效,產業互聯網平臺初步建成并投入運營;
- 2029-2030年,“互聯網+”新材料產業生態成熟,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產業中廣泛應用,產業發展模式實現創新變革。
具體任務包括支持工業互聯網服務商與新材料企業建設1個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新材料龍頭企業基于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協同制造在先進鋼鐵、先進有色金屬、先進硅材料、先進建材、先進碳材料、先進化工材料建設6個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到2025年,建設10個以上新材料領域新技術5G+工業場景、3個以上智能工廠。同時,依托平臺探索自然語言、材料語言深度融合的新材料垂類大模型開發,對平臺運營和新材料垂類模型開發給予不超過2000萬元資金支持。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