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業南廠北建的新讀本
2006-12-09 00:00 來源:印刷經理人 作者:王麗杰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在今年第一期,本刊曾組織過“中國成為世界印刷中心,福兮?禍兮?”的討論,正反兩方旁征博引,慷慨陳詞,爭論焦點之一,即是“建設世界印刷中心是否會累積風險,是否影響持續競爭力的構建”這一主題。
實際上,業界開始有此憂慮并非杞人憂天。背靠巨大的內需市場,倚重外向型發展的單向路徑,是否存在戰略風險,確實是需要警覺的。
讓我們回看一下日本的經濟發展史。
二次大戰后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日本在推行“貿易立國”的戰略中培育了鋼鐵、汽車、家用電器等支柱產業,但進入90年代,日本在這些傳統產業不再是一種咄咄逼人的攻勢,萎縮十分明顯。而同一時期,亞洲四小龍等更為廉價的生產基地取代了日本的位置,包括日本本土的跨國公司為了自己的生存利益,也在推動這樣的產業轉移。
在印刷業,產業資源進行梯度轉移的例子也并不鮮見,最熟悉的讀本當屬香港印刷業的北遷浪潮。始自八九十年代的港企北移,逐步使香港70%的生產能力,遷移至內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區。香港也由印刷加工基地,逐步轉變為接單中心,而促使港企向北遷徙的原始動力,仍是內地的廉價生產資源。
由此可見,一個地區的產業輝煌,并不意味著永遠輝煌,尤其是放在國際市場這個大背景下。逐利的資本,總是尋找最低的比較成本。從這個意義上說,支撐一個地區外向型發展戰略的資源優勢,在其不再占有絕對優勢的時候,反而會凸顯戰略陷阱的隱憂。
對珠三角地區,華聯老總張林桂在其撰文中就曾談到過這層隱憂,“如果在技術、環境、人才、資金、成本、物料、管理等方面都不具備明顯的持續性優勢,暫時有些優勢的廉價人力資源,也將隨時間推移而弱化”。
幸運的是,中國內地巨大的需求市場,由國際資本漸入而累積的需求增量,由跨國公司訂單而帶來的高端產品訴求,都為已經在國際市場經過比拼打磨的珠三角印企們提供了新的成長空間。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再來解讀南廠北建的真實意義,不得不嘆服企業家的市場嗅覺。由眼光向外到眼光向內,由國際市場到國內市場,由單一引擎到雙管齊下,珠三角的印刷企業在巨大的內地市場找到了持續輝煌的契機和動力。
看來,在“戰略取勝”的時代,南廠北建的企業群落又開始搶跑了。 (peter)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